篇1:初一年级音乐教学工作计划
音乐课的特点就是寓教于乐,在教学中能够更好的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以及手、脚、脑、口的配合。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的音乐课教学工作,为了在教学中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使教学工作开展得更好,本学期制定计划如下:
一、教学目的
1、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把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社会教育和活泼乐观情绪、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渗透到音乐教育之中,使学生成为四有新人,并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
2、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使学生身得到健康发展。
3、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掌握浅显的音乐基知识和简单的音乐技能,使学生具有认识简单乐谱的能力。
4、了解我国各民族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培养学生对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5、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歌谱的能力和综合、归纳的能力。
6、初步接触外国的优秀音乐作品,扩大视野,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
二、教学要求
(一)、唱歌部分
1、紧抠教材、大纲,教唱书本上的歌曲
2、遵循每节课前先教10分钟乐理知识,再教唱歌曲
3、教唱歌曲遵循先听录音范唱,再由教师教谱,教1-2遍词,然后学生听音提高自学,直到正确为止。
4、每学一支歌曲,下一节课应该进行检查,让个别学生起来演唱,若有不正确的地方师及时进行教正。
5、有学习有记载,有学习有测试。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音乐课的意义。
(二)、发声训练部分:
在气息的控制下,逐步扩展高音;运用不同的力度、速度、音色表现;唱保持音时,声音要饱满;学习二声部合唱,注意音量的均衡,音色的协调。
(三)、欣赏部分:
结合音乐作品的欣赏,了解一些旋律的初步知识,以进一步加强情感体验的能力。
三、具体措施
1、认真备课,做好前备、复备工作,为能使学生上好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备课时注意与新课标结合,并注意备学生。
2、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要注意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使学生能够充分发展。
3、设计好每堂课的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课堂形式设计多样,充满知识性、趣味性、探索性、挑战性以及表演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并注意在课堂上采取一定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5、积极和其他学科沟通,积极研究学科整合。响应新课标要求。
6、多看多听其他学校的课程,在本校多实施,使学生开阔眼界。教师从中总结经验。
四、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周:教学准备周
第二周:《在这黄金岁月》
第三周:欣赏《新世纪的梦想》
第四周:视唱
第五周:《运河之歌》
第六周:欣赏《走进西藏》、《故乡是北京》、《乌苏里船歌》
第七周:《喜乐年华》
第八周:欣赏《金蛇狂舞》
第九周:音乐探究、音乐ABC
第十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第十一周:欣赏《长江之歌》
第十二周:《幸福歌》
第十三周:欣赏《洪湖水浪打浪》、《山路十八弯》
第十四周:《比利牛斯之歌》
第十五周:音乐ABC、音乐探究
第十六周:复习
第十七周:考试
第十八周:考试
篇2:初一年级音乐教学工作计划
一.目标:提供初一学生全面的音乐教育,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和表现力。
二.时间框架:整个学年
三.教学内容:
1.音乐基础知识:介绍音乐的基本概念和要素,包括节奏、旋律、和声等。
2.声乐训练:培养学生的声乐技巧,通过练习歌曲和声乐练习,提高他们的发音、节奏感和表达能力。
3.乐器演奏:引导学生学习一种常见的乐器,如钢琴、吉他、小提琴等,培养他们的乐器演奏技能和音乐表演能力。
4.音乐欣赏:介绍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包括古典音乐、流行音乐和民族音乐等,通过欣赏和分析,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5.创作活动:鼓励学生参与音乐创作,如编写歌词、作曲等,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
1.多样化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课堂讲解、示范演奏、练习指导、小组合作等,确保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艺术欣赏:组织学生参观音乐演出和展览,提供真实的艺术体验,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灵感。
3.个性化指导: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水平,采用个别辅导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五.评估方式:
1.日常表现:评价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
2.考试或演示:定期进行音乐知识和技能的考试或演示,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其他活动:
1.音乐比赛: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的音乐比赛,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2.学校音乐节:安排学校音乐节,让学生展示他们的音乐成果,并与其他学生互动交流。
七.资源需求:
1.教材:选择适合初一学生的音乐教材和参考书。
2.乐器:提供必要的乐器设备,如钢琴、吉他等。
3.音乐厅:确保有合适的场地进行音乐活动和演出。
篇3:初一年级音乐教学工作计划
一、计划背景与目标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愈加突出。音乐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初一阶段是学生艺术教育的重要起步期,音乐课程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不仅要传授音乐知识和技能,还要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计划的核心目标是通过系统化的教学安排,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
本学年的音乐教学内容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
包括乐理知识、乐器识别、音乐风格与历史等内容。通过课堂讲授、互动讨论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音乐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2.演唱与演奏技能的培养
在音乐课上,学生将学习不同风格的歌曲,进行合唱和独唱训练。同时,针对有兴趣的学生,提供乐器演奏的基础教学,如钢琴、吉他等,通过实践培养他们的演奏能力。
3.音乐欣赏与分析
组织学生欣赏经典音乐作品,引导他们分析音乐的结构、风格和情感。通过音乐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增强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热爱。
4.创作与表演
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作,探索不同的音乐形式和风格。组织音乐会、班级汇演等活动,增强学生的表演能力和自信心,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三、实施步骤与时间节点
为确保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制定以下详细的实施步骤与时间节点:
1.第一学期:
.第1-2周:课程导入与音乐基础知识讲解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音乐背景,进行课程介绍。重点讲解乐理知识和乐器基础。
.第3-5周:演唱技能训练
.选择适合初一学生的流行歌曲和经典歌曲进行合唱训练。每周进行一节合唱课,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和合唱能力。
.第6-8周:乐器演奏基础入门
.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钢琴和吉他的基础教学。每周安排两节实践课,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演奏技巧。
.第9-12周:音乐欣赏与分析
.选择多首经典音乐作品,通过课堂讲授和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期末时进行一次音乐欣赏汇报,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理解与感受。
2.第二学期
.第1-3周:音乐创作与编曲
.开展音乐创作活动,鼓励学生尝试编写简单的旋律和歌词。每周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创作心得。
.第4-6周:准备班级音乐会
.组织班级音乐会,学生可选择独唱、合唱或乐器演奏的形式进行表演。每周进行排练,确保表演质量。
.第7-9周:总结与反馈
.通过问卷和反馈会收集学生对音乐课程的意见和建议,评估教学效果,以便进行改进。
.第10-12周:学年总结与未来展望
.进行学年的总结,表彰表现优异的学生,鼓励他们继续学习音乐。与学生讨论未来的音乐学习计划,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四、预期成果
通过本学年的音乐教学,预期将达到以下成果:
1.学生音乐基础知识的提升
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音乐术语和乐理知识,了解不同风格的音乐特点,具备一定的音乐欣赏能力。
2.演唱与演奏技能的提高
学生能够自信地进行合唱和独唱,掌握至少一种乐器的演奏基础,能够进行简单的音乐表演。
3.创作与表演能力的增强
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音乐创作,并积极参与班级音乐会,增强他们的舞台表现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音乐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通过丰富多样的音乐活动,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他们在音乐学习中找到乐趣,培养终身学习的态度。
五、可行性分析
在实施过程中,考虑到以下因素确保计划的可行性:
1.师资力量
本校音乐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有效指导学生的学习。同时,积极邀请外部音乐专家进行讲座和指导,丰富教学资源。
2.教学资源
学校将投入必要的教学资源,包括乐器、音响设备和教材,确保各项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3.学校支持
学校对于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逐年增加,支持音乐课程的开展,提供相应的经费和场地保障。
4.家长与社会支持
通过家长会和社区活动,增强家长对音乐教育的认同和支持,鼓励他们参与到学生的音乐学习中,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
六、总结与展望
在新的一学年中,音乐教学工作将围绕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综合素质展开。通过系统化的教学安排和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音乐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希望通过这一年的努力,能够培养出一批热爱音乐、具备一定音乐素养的学生,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4:初一年级音乐教学工作计划
一、学期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学期的教学目标包括以个几个方面的内容:
1、能够对革命历史题材、我国江南地区、非洲民族民间音乐和西方古典主义、浪漫主义音乐感兴趣,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世界多元音乐文化。
2、能够选择用欢快、热烈、轻快活泼、优美抒情、赞美等不同的情绪来演唱不同风格的歌曲。
3、能够用自然圆润而有弹性的声音来演唱歌曲。
4、初步了解变奏曲式、手法,认识变音记号等相关的音乐知识。
5、体验感受马林巴、非洲鼓等非洲民间乐器的音色,以及我国江南丝竹的音乐风格。
二、改进措施
1、转变教学思想观念,适应新课程。
2、在备课时,应紧抓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核心和围绕感受、体验情感这两点来设计教案。课前准备要充分,特别是教具的准备。
3、作好“培优补差”的教学工作,充分发挥优生的音乐特长。
4、在上课时,要多注重与学生间交流;以引导、启发为主,精讲。
5、严格训练课堂常规,切实为每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课堂效率。
6、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三、其它方面
1、认真参加教研组的集体备课活动,并做好记录。
2、认真开展艺术社团活动,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特长。
3、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业务学习,认真做好笔记。
4、苦练功,充实自己,完善自己。
篇5:初一年级音乐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2、强调音乐时间,鼓励音乐创造
3、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
4、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
5、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二、教学目标
1、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指导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渗透到音乐教育之中。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
2、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意识,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3、增强学生的音乐兴趣、爱好、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具有独立视唱简单乐谱的能力。
4、了解我国各民族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了解外国优秀音乐作品,扩大视野,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音乐鉴赏的能力。
三、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正处于变声期,唱歌较困难。
2、学生素质差,胆子小,缺乏表演自我的能力。
3、学生对音乐的学习,观念不正确。
四、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有:歌曲六课,每课还包括“聆听”、“演唱”、“活动”等内容,这些内容均有机的联系在一起。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情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增进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并渗透德育。
2、培养学生听音乐的能力。
教学难点:
根据音乐的情绪为乐曲分段。
六、教学措施
1、初一的音乐教材课堂教学主要是以优化课堂的“教”与“学”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以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互相渗透,融洽教材中各部分内容,改变枯燥又单一的课型。
3、注重导入部分的设计,以“引趣”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
4、提高自身的素质与修养。一是加强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提高自身道德品质修养;多向其他的专业教师学习,加强操作方法的探索和训练,切实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提高自身音乐文化修养。二是注重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强把握、控制课堂环境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篇6:初一年级音乐教学工作计划
一、教材简析
本册音乐教材是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的义务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它包括六个单元(不同风格的教学内容)和一些附件资料组成。每一单元都有自己的教学主题,如:第二单元“非洲的灵感”就包括《咿唷嘞啦》和欣赏《阿伊亚—非洲的灵感》《寻找朋友》等非洲民族民间音乐。
而且每个单元分唱歌、欣赏、实践与创作三个版块,其中在第三单元还加入了演奏这一内容;第六单元有音乐创作。附件内容有:“音乐是的我们的好朋友”——小小测试;音乐小网站(五线谱、音符、休止符、拍子、拍号、指挥图式、民族管弦乐队等知识);我们心爱的歌;我们喜欢的器乐曲;音乐瞬间(舞台演出图片展)。这一册内容与上册的结构轮廓大致一样也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1、内容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直观性强。如:要学唱的歌曲,就在此歌曲前画一个“麦克风”,欣赏曲大都有图片展示或将旋律线画出等等。
2、教学内容富有时代感,注重多元化结合;将电视、电影、民族等到音乐送到课堂上,让人耳目一新。如:有非洲的民族民间音乐、中国的民歌、经典的舞曲等。
3、强调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主,重视参与实践。在每一单元的实践与创作中,各内容具有较大的扩展性,大多是开放题,注重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的难度也会很大,和上学期一样课时的安排是目前最大的问题,除此之外就是教具准备了。
二、学生情况分析
初一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对初中的音乐学习有了一定的了解,加深了他们对音乐的浓厚兴趣,而且他们乐于参与各项音乐活动,特别是一些动手、需要合作完成的音乐内容会比较感兴趣,但由于他们年纪小,对音乐内容的理解还需要加强。因此,对初一的学生应该使他们对音乐的兴趣继续保持,同时引导他们加强音乐思维,体验音乐带来的美感。
三、学期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学期的教学目标包括以个几个方面的内容:
1、能够对革命历史题材、我国江南地区、非洲民族民间音乐和西方古典主义、浪漫主义音乐感兴趣,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世界多元音乐文化。
2、能够选择用欢快、热烈、轻快活泼、优美抒情、赞美等不同的情绪来演唱不同风格的歌曲。
3、能够用自然圆润而有弹性的声音来演唱歌曲。
4、初步了解变奏曲式、手法,认识变音记号等相关的音乐知识。
5、体验感受马林巴、非洲鼓等非洲民间乐器的音色,以及我国江南丝竹的音乐风格。
四、改进措施
1、转变教学思想观念,适应新课程。
2、在备课时,应紧抓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核心和围绕感受、体验情感这两点来设计教案。课前准备要充分,特别是教具的准备。
3、作好“培优补差”的教学工作,充分发挥优生的音乐特长。
4、在上课时,要多注重与学生间交流;以引导、启发为主,精讲。
5、严格训练课堂常规,切实为每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课堂效率。
6、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