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历史课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任务和目标
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都超过上学期。
三、教材分析
八年级上册总共分六单元,2节课,由文化课和两种课型组成,讲述的是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的历史。。
1、特点:政治思想性强,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可读性强、重点突出;图文并茂,趣味性强;启发性和生动性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重点及难点:如何认清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了解国情,提高认识、培养归纳综合能力。
四、学生情况分析
八年级学生,思维比较敏捷,有的学生也喜欢刨根问底,也有的学生对历史这门学科是置之不理,提不起兴趣来,学习目的不明,缺乏主动性,综合分析能力有待提高。本期我继续担任实验班的历史教学,实验班整体水平不错,但是个别同学的学习方法和态度还有待提高。
五、教学方法和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和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备好每节课,明确重点、难点,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
2、加强同科类老师的合作,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使集体备课落到实处。
3、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强趣味,幽默感。要充分运用历史地、图画、图表,积极创造条件,以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在教学中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
4、成立历史学习小组,互出测试题,切实提高历史学业成绩。
5、进行国情教育,增强时代责任感,让学生了解认识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内外对比,更要为国争光,树立民族自尊、自豪、自信
六、教学进度
一课时一课(共21课时),探究与实践两课时(共8课时),测试6课时,复习与机动(5课时)
篇2:历史课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本教学计划旨在帮助三年级学生掌握以下内容:
1.理解历史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2.了解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3.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
1.中国古代历史概述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变迁
-秦朝、汉朝、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2.中国古代历史人物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帝王和政治家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思想家和科学家
3.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的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介绍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知识。
2.展示法: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历史文物和艺术品。
3.互动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思辨能力。
4.实践法:组织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文化。
四、教学评估
教学评估将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与度;
2.作业和测验的完成情况;
3.项目展示和口头报告的质量。
五、教学资源
为了支持教学活动,将会使用以下资源:
1.教科书和参考书籍;
2.图片、视频和多媒体资料;
3.实地考察的场所和器材。
六、教学安排
本教学计划将分为若干个单元,每个单元包括多堂课。具体的教学安排将在课程开始前与学生和家长们进行沟通。
七、补充说明
本教学计划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具体变动将提前通知学生和家长们。
以上为三年级历史课教学计划的概述,希望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篇3:历史课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本教学计划的目标是通过历史课教学,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能力。具体目标如下:
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2.通过历史教育,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3.增长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政治和社会变迁;
4.培养学生判断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5.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
本教学计划将涵盖以下历史内容:
1.中国古代历史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秦汉时期的统一与繁荣;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动荡与文化繁盛;
-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迁。
2.世界历史
-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
-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
-美洲大陆的发现与殖民;
-世界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时期。
3.当代中国历史
-新中国成立以及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改革开放以及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当代社会、经济和政治变化。
三、教学方法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授课讲解:通过教师的讲解,介绍历史事件、人物和时代背景,使学生对历史有基本了解。
2.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历史事件和问题,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3.视听教学:通过观看历史纪录片、音频资料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4.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探讨,培养他们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5.图表分析:引导学生学习使用图表和图像分析历史事件,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四、教学评估
教学评估旨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供针对性的帮助。评估方法包括:
1.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2.作业完成情况:布置作业,评估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3.课后测验:通过查漏补缺与复习的小测试,评估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4.项目展示:要求学生进行历史研究项目,评估他们的研究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
为了更好地支持教学,将提供以下教学资源:
1.教科书和参考书籍:选择适合不同年级和学生水平的教材和参考书籍。
2.多媒体资料:提供历史纪录片、音频资料和图片等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3.互联网资源:推荐学生使用可靠的历史网站和数据库,拓展他们的历史知识。
4.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历史遗址和博物馆参观,亲身感受历史文化。
以上是本历史课教学计划的主要内容和安排,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
篇4:历史课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完成《世界近现代史》下册教学及进行第二、三轮复习。第二轮复习加强专题综合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以及思维分析能力;第三轮复习(高考之前),查漏补缺,挖掘潜能,深化知识。
二、学情分析
本届文科学生的情况不容乐观,历史基础知识很不扎实,理解运用能力较差。在对学生全面强化督促的同时,如何抓好基础,强化针对性,有的放矢,提高讲与练的方法及效益,成为专题与整体复习中的一大挑战。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1、每星期进度*均为6个课时左右,授课时间为16周。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古代史》选修、《*近现代史》上、下册和《世界近现代史》上、下册的基础知识,并进行专题复习。
2、要求学生掌握教材内容中的历史基础知识,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启发教学,注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正确进行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4、认真学习教学大纲,研究新课程,不断关注高考动态,扎扎实实抓好本届高三历史复习工作。统一复习计划,*学进度,统一各项评析工作,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努力,力求完成各项指标
四、总体措施
1、加强集体备课,将其落到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就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本节知识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有关重点难点的教学方法、教学材料的选择、用什么方式呈现给学生加强合作研究,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
2、认真搞好试卷评讲课。针对高三后一阶段训练量的加大,如何提高试卷评讲课的功效关系极大。每次训练做到有练必批、有练必评。让学生在训练中感悟命题的意图,明确复习目标;引导学生分析每一个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评讲后的追踪训练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切实提高综合训练的效率。
3、精选、精练、精评。在广泛搜集资料基础上精选试题,难题、偏题要放弃。而且每练必改,每练必评,增强训练的针对性、实效性、并根据练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4、扎实搞好提优补差工作,对历史单科偏差的同学要个别辅导,对不同层次同学要分层指导,提高班级整体水*。
5、最后阶段复习要夯实基础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注意理清基本概念线索基本结论以及阶段性特征。回归课本,注重对知识的查漏补缺。
6、掌握学科内及学科间知识的联系。整合知识模块,多角度思维,强化知识的迁移能力。
篇5:历史课教学计划
1.课程目标
本历史课程旨在帮助一年级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概念和知识,培养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并提升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通过课堂教学和相关活动,学生将了解过去的文化、事件和人物,从而增进对历史的理解和尊重。
2.教学内容和方法
2.1中国历史
-学习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
-了解中国古代的朝代和帝王。
-通过故事和图片展示中国古代的生活和文化。
2.2世界历史
-简要介绍世界历史的重要时期和事件,如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和罗马帝国等。
-鼓励学生在小组中展示和讨论不同时期的历史内容。
-利用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加深学生对世界历史的印象。
2.3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
-培养学生对历史信息的收集和整理能力,如使用图表和时间线展示历史事件。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进行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
2.4教学方法
-利用故事讲解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活动,促进学生间的互动和合作精神。
-制作绘本和手工制品,巩固学生对历史内容的记忆。
3.评估方式
3.1课堂表现
-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
3.2作业和测验
-布置适当的练习和作业,测试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程度。
-定期进行小测验,检验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记忆和掌握情况。
3.3项目作品
-要求学生参与历史项目作品的制作,如制作海报、展板等,展示对历史的理解。
4.教学资源
-教科书:提供适合一年级学生的历史教材。
-图片和视频资源: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绘本和手工材料:用于制作课堂活动和项目作品。
5.时间安排
-每周一节历史课,每节课60分钟。
-整个学年安排12个单元的历史内容,每个单元2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