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学校课程设置方案
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的意见》,切实加强学校艺体工作,进一步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根据《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和课程方案,根据《关于进一步规范课程设置等办学行为的通知》制定我校课程设置方案,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指导思想: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积极发掘本土人力、物力、文化等教育资源,深化素质教育;确立“健康第一”的发展理念,注重学校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努力发掘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和谐共荣的校本课程体系,文化立校、文化育人,努力践行“让每一位孩子快乐生活、健康成长,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办学理念,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按规定的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课程。不得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不得随意提前结束新课。不得挤占体育、音乐、美术、品德、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研究、劳动技术、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课时用于其他学科教学。各中小学要全面普及“4312”艺体活动,寄宿制学校要组织学生上早操,确保学生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集体锻炼不少于1小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二、设置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优化整合校园素质教育因素,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主体性原则: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激发学生研究积极性,形成推动学生积极、自主、持久的研究内驱力。????
(三)自主性原则:根据国家提供的课程科目和课时的比例,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统筹安排课程计划,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
三、课程目标:
(一)培养目标: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会研究、会合作、会健身”能力的,能够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珍爱生命、并具有较强思维力的和发展潜能的合格毕业生。内涵解读:会研究——养成主动研究、独立思考和善于探究的研究习惯;掌握正确的研究方法,能运用网络等手段进行自主研究。拓展研究领域,在培养良好的读写表达能力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学有特长。会合作——从小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依存关系;在尊重与维护自己的同时尊重他人;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追求群体共同发展。会健身——依托广播操、校吉尼斯活动、校园足球以及“体育与健身”课程等资源,每位学生每学期研究不少于2项的健身技能,每天参与锻炼得的时间不少于1小时;懂得劳逸结合、健康第一等道理,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发展。
(二)课程目标:以现代课程理论为依据,贯彻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对新课程目标、任务的认识,遵循教育客观规律,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科研为手段,实践新课程理念,探索新课程实施的有效途径。
(三)、严格控制学生作业数量。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除语文、数学外不留书面家庭作业,语文、数学书面作业每天不超过1小时;初中书面作业总量不超过1.5小时;高中布置作业要涵盖所有研究领域且总量不超过2小时。提倡布置探究性、实践性的家庭作业。严禁以增加作业量的方式惩罚学生。
四、实施保障
(一)完善组织机构,明确管理职责:建立有效的组织管理网络,明确职责,保障学校课程管理的顺利进行。组长:XX副组长:XX??组员:XX等校长负责有关学校课程的决策问题。中层组织主要负责执行问题。基层组织主要负责具体实施。校长室明确各部门在课程执行力上的监管分工。对各部门在课程管理流程进行监管。各部门不定期地向校长室进行课程执行汇报,以便校长室能及时了解课程执行过程中的问题不足和亮点经验。教务处主(兼)管课程的日常管理。根据学生研究和生活规律安排好学校课程计划,严格控制周活动总量和学科教学课时。按照学校课程计划,编制班级课表,根据师资情况合理安排教师任职任课安排。科学合理地安排学校作息时间。
(二)完善管理制度,规范常规管理1、以教学质量承诺制为契机,加强教学常规的管理,以聚焦课堂为主线,关注教学五环节,落实各环节的达标标准,争创优质标准。2、以校本研修为突破口,开展合作共荣团队的创建,通过课题引领,主题研究,同伴互助,落实三类课程的实施和开发。
总之,学校课程方案是学校工作的起点与基点,更加重要的是实施,我们将积累经验,逐年完善与积淀,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校课程,促进学校的文化建设,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学校的科学和谐发展。
篇2:学校课程设置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省政府《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的意见》,切实加强学校艺体工作,进一步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根据《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和国家、省课程方案,现重新修订聊城市中小学课程设置和作息时间规定。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要严格落实中小学课程设置。要严格按照国家、省关于课程改革和课程管理的有关精神,坚持推进课程改革,认真贯彻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推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建设。小学要按规定的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课程。不得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不得随意提前结束新课。不得挤占体育、音乐、美术、品德、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课时用于其他学科教学。各中小学要全面普及“4312”艺体活动,寄宿制学校要组织学生上早操,确保学生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集体锻炼不少于1小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二、严格执行作息时间。全市统一作息时间是落实《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及规范办学行为最基本的要求,各级各学校要不折不扣的执行。各县(市、区)以县为单位统一印制作息时间表,根据相应时段和学段统一使用,任何学校不得更改或变通使用。各县(市、区)确有实际情况需要调整的,需报市教育局备案后实施。
三、严格控制学生作业数量。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除语文、数学外不留书面家庭作业,语文、数学书面作业每天不超过1小时;初中书面作业总量不超过1.5小时;高中布置作业要涵盖所有学习领域且总量不超过2小时。提倡布置探究性、实践性的家庭作业。严禁以增加作业量的方式惩罚学生。
各学校要严格遵守《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按照素质教育的全面要求扎实抓好教育教学工作。市教育局将随时对各县(市、区)和学校作息时间和课程设置的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对不遵守作息时间和违犯国家课程设置标准的学校将给予通报批评,并按有关规定,追究当事人和单位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篇3:学校课程设置方案
一、引言
学校课程设置方案是指学校为了达到教育教学目标,根据教育部门的要求,对不同学段学生的学科和课程进行规划和设置的方案。该方案旨在提供给学生全面、科学的学科知识体系和课程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升综合素养。本文将对学校课程设置方案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二、课程设置原则
学校课程设置方案应遵循以下原则:
合理性原则:根据学生的年级和发展特点,合理规划学科和课程,确保学习内容的连贯性和适宜性。
综合性原则:将各学科的内容进行整合,促进学科之间的知识融合和跨学科的学习。
针对性原则:结合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求,设置能够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求的选修课程。
探究性原则: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和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三、小学课程设置
1.语文课程
小学语文课程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课程内容包括汉字学习、阅读理解、写作、诗词鉴赏、古诗文欣赏等。
2.数学课程
小学数学课程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内容包括数的认识、四则运算、几何图形、数据分析等。
3.英语课程
小学英语课程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为中学英语学习打下基础。课程内容包括英语单词、词组、句型的学习,听力练习、口语表达、阅读理解等。
4.科学课程
小学科学课程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课程内容包括自然界的观察、科学实验、科学原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四、初中课程设置
1.语文课程
初中语文课程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课程内容包括文学欣赏、阅读理解、作文写作、古诗文赏析等。
2.数学课程
初中数学课程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内容包括代数与函数、几何与变换、数与图、概率与统计等。
3.英语课程
初中英语课程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课程内容包括语法知识的学习、听说读写的训练、阅读理解、口头表达等。
4.物理课程
初中物理课程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对物理世界的认识和理解能力。课程内容包括物理基本概念、力学、热学、光学等。
5.化学课程
初中化学课程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课程内容包括化学元素、化学反应、酸碱盐等。
五、高中课程设置
1.语文课程
高中语文课程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高级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修养。课程内容包括文学理论、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写作鉴赏等。
2.数学课程
高中数学课程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应用数学的能力。课程内容包括高等代数、高等几何、概率、数学分析等。
3.英语课程
高中英语课程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课程内容包括英美文学、写作鉴赏、阅读理解、口语表达等。
4.历史课程
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课程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等。
5.政治课程
高中政治课程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和思维能力。课程内容包括政治学理论、国家法律法规、公民道德等。
六、总结
学校课程设置方案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科学规划和设置了各个学科的课程内容。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学校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同时,学校课程设置方案也应不断进行评估和调整,以确保真正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社会发展的变化。
篇4:学校课程设置方案
学校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遵循科学性、适应性、发展性、效益性的原则,紧密结合当地的经济结构、市场需求和产业政策,合理设置专业,力争做到三个吻合:与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大趋势相吻合,与地区特色经济相吻合,与学校实际相吻合。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及产业政策的调整,进行专业的动态调整,形成了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动态调整机制。
1、学校开设了建筑工程施工、机电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三大专业群。随着当地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学校所处区域的化工、造纸、印刷、金融、信息技术、服务业、旅游业等迅速发展,出现了博汇集团、东岳集团、金城石化等大型企业,对相关的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大增。学校顺应形势的发展,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先后开设了会计、计算机应用技术、化学工艺、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汽车运用与维修、平面媒体印刷技术、数控技术应用、电子商务、餐饮与旅游服务等社会急需专业,形成了适应当地经济结构和人才需求的合理的专业结构。
2、在外延发展的基础上,学校还非常重视各专业的内涵发展。进一步改革课程体系,修改教学计划,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使各专业形成了“宽基础、活模块”的专业特色。为了使学校开设的专业对市场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岗位针对性,每年召开一次专业建设研讨会,邀请企业或行业专家共同商讨学校的专业调整情况。学校每年对各专业人才市场进行一次调研,开展“三调查、三调整”,即:进行市场调查,调整专业设置;深入企业调查,调整课程结构;追踪毕业生调查,调整教学内容。对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毕业生综合素质和岗位有了更加准确的定位。
3、近年来,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不断加强与政府部门、建筑企业的联系,发起成立了“淄博市建筑职教集团”、“桓台县校企合作联盟”,与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人才供需关系。学校通过对人才市场的调研,不断深化专业建设,各专业的设置也更加细化。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确定了工程造价、施工管理等模块教学方向,明确了施工员、资料员、预算员等岗位能力教学目标。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确定了电工技术、机械加工、电气自动化、数控技术等模块教学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确定了办公自动化、网络技术、影视动漫制作、平面广告设计等模块教学方向。这种“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为学生的就业和将来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篇5:学校课程设置方案
据《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的通知》文件精神,普通高中从222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一年级起全面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2022年使用新教材。为确保我校课程实施,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构建符合我校实际、具有我校特色和体现时代精神的课程实施方案。
二、基本原则
(一)育人为本。切实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促进学生全面、健康、个性发展。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满足学生不同研究需要,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坚实基础。
(二)稳妥推进。依据2022年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对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进行适应性调整,保证课程、教材、教学、考试、评价、招生等的有机衔接,稳妥推进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确保课程实施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综合改革实施有机衔接,确保教育教学管理平稳有序。
(三)整体设计。把握好不同学科之间的关系与联系,把握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内在关系,把握好课程实施方案与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充分考虑课程方案的各种要素,对内容安排和体系开展整体设计,强调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注重我校实际与我校特色。
(四)创新实施。充分考虑我校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水平,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创新教育教学和教研方式,注重教育教学效果,促进普通多样化特色化高质量发展。
三、培养目标
普通高中课程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研究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四、课程设置
(一)课程类别与科目
1.普通高中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其中,必修、选择性必修为国家课程,选修为校本课程。
必修课程,由国家根据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设置,是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的课程内容,所有学生必须全部修习。
选择性必修课程,由国家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和升学考试需要设置。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含全国语文、数学、外语统一考试和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的学生,必须在本类课程规定范围内选择相关科目修习;其他学生结合兴趣爱好,也可以选择部分科目内容修习,以满足毕业学分的要求。
选修课程,由学校根据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学科课程标准的建议以及学校办学特色等开发设置,学生自主选择修习。
2.根据国家课程方案要求,我校开设语文、数学、英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技术(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分散在周末或家假日)和劳动(分散在周末或家假日)等国家课程,保证科目教学时间总量不变。
3.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依据教研室的安排,结合我校实际统筹安排。
(二)学分结构与安排
1.高中学生完成相应课程规定课时的研究并考核合格,即可获得相应学分。学生三年中获得88个必修学分,在选择性必修课程中获得不少于42学分(其中参加高考的学生,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以及选择作为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的科目应修满上限学分;对于不选考的科目,鼓励学生结合兴趣爱好选修部分模块),在选修课程(含各科目选修模块和专题教育)中获得不少于14学分,总学分达到144方可毕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发展和升学考试需要,结合兴趣爱好,选修更多课程,获得更多学分。
2.综合实践活动共8学分,包括研究性研究、军训、社会实践等,研究性研究6学分(完成2个课题研究或项目设计,以开展跨学科研究为主)。劳动共6学分,其中志愿服务2学分,在课外时间进行,三年不少于40小时;其余4学分内容与通用技术的选择性必修内容以及校本课程内容统筹。
3.校本课程不少于14学分。其中在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基础上设计的学科拓展、提高类课程之外的课程不少于8学分。
(三)课程安排
普通高中课程要遵循教育规律,注重学科内容、活动设计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养成的有机联系。在保证使学生修满必修学分达到共同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结合学科特点,遵循研究规律,分类分层设计课程教学内容。
1.语文、数学、英语语、历史、地理、化学、生物学在高一学年完成必修学分,思想政治、物理学科到高二上学期完成必修学分。各学科在完成必修学分后开始开设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
2.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必修课程,安排在高一、高二开设,高三仅开设选修课程。
3.音乐、美术具体开设科目由任课教师自主确定。必修学分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部分选择性必修课程),安排在高一、高二开设,高三仅开设选修课程。
4.体育与健康在高中三年全程安排必修学分。
5.生涯规划在高一开设,研学实践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劳动课程(安排在周末节假日进行)。
(四)课时安排
普通高中学制为三年。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节假日)11周。每周35课时,每课时按45分钟计。18课时为1学分。
1.技术(包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高一高二各一课时。
2.艺术(或音乐、美术),高一高二各一课时。
3.研究性研究可按平均每周1课时的课时量,分散安排在周末节家假日。
五、实施要求
(一)加强课程实施管理。依据国家课程设置要求,结合办学目标、学生特点和实际条件,制订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实施计划。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各类课程,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技术(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课程。认真开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切实保障课时,并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不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落实国家关于课程实施监测的工作安排,制定我校课程实施监测方案,加强课程实施监管,严禁挤课占课。
(二)加强教学组织管理。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有序推进选课走班。学校要统筹考虑师资队伍、设施设备、学生发展需要,以及高校专业录取要求,科学合理开设选课组合,尽力满足学生多样化选择需求。开好生涯规划指导课程,加强学生发展指导,编制学生选课指南,引导学生科学选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对教师配置、班级编排、学生管理、设施配备等方面的统筹力度,逐步形成行政班和教学班并行、科学规范、高效有序的教学组织运行机制。
(三)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坚持立德树人,树立科学的课堂教学质量观,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注重加强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性研究等跨学科综合性教学。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精心设计基础性作业,适当增加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作业。认真开展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大课程资源整合力度,将心理健康教育、生涯规划、研学实践、等课程资源优化整合。
(四)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积极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着力破除唯分数、唯升学等顽瘴痼疾,积极建立多元评价、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学分认定与管理制度。学生修习的学分由学校认定。学校制定学分认定的具体办法,学分认定应综合考虑学生实际修习的课时、研究表现,并达到课程标准或相关文件的要求。深化考试命题改革,实施新课程,不再制定考试大纲通高,加强教师对新课标培养培训。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用好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平台,认真做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完善学校对教师的考核激励办法。
(五)构建教育教学新生态。要从“新学校、新课程、新课堂、新教师、新学生、新家长、新评价、新治理”八个方面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助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教育科研、教育服务、教育治理深度融合。要探索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分析与学情分析,推进精准教学、精准辅导,发展“互联网+教育”,促进人与资源的无缝衔接,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教育教学新生态。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学校成立普通高中课程实施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分工,加强统筹协调。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加大教师三个年级统筹调配力度,根据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需要,科学核定、配齐配足专任教师,特别要满足选课走班教学、学生发展指导等方面的师资需要。
(三)加强教学设施建设。适应课程实施需要,注意图书资料与技术装备配备,改善教学环境与教学条件。尽力配齐专用教室与场馆,提供足够的图书资料、设施设备、实验器材及耗材等,满足学科教学改革需要。
(四)加强专项经费保障。学校充分考虑普通高中课程实施需求,合理核定经费投入标准,建立稳定的经费投入机制。开展课程开发、教学研究、课程建设、教师培训与研修以及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等,必须保障相应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