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学校课程方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纲试行》明确提出,基础教育改革的详细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推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表示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管理系统,将由原来过于集中的国家课程管理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将有必定程度的课程自主权,共同参加课程决议并担当相应的责任。为了确实有效地执行课程管理的权责,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提高学校课程的整体质量,促使全体学生主动地发展,提高教师课程管理意识。创始学校办学特点。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纲试行》的精神,联合本校的实质状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学校课程改革的培育目标是:以邓小平同志对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将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目标,全面推动素质教育。
二、培育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目标,表现时代要求,使学生详细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异传统和革命传统;拥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恪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拥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修养以及环境意识; 拥有适应终生学习的基础知识、 基本技术和方法;拥有强健的体魄和优异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味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三、课程设置的原则
坚持依照学生的培育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实质,科学安排课程;坚持一致性和灵巧性相联合的原则,充散发挥新课程系统的教育功能;坚持以“学生为本”的主旨,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充散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建性,促使学生主动开朗地发展。
新课程表现平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1、平衡性设置课程
依据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将其教育内容所有归入,有益于学生和睦、全面发展;依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及认知规律,把课内外、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把间接的书籍知识学习和直接经验体验联合起来,为学生健全人品的形成和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创建条件。
2、增强课程的综合性
着重学生经验,增强学科浸透。各门课程都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知识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重申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如:一年级设道德与生活课,旨在适应少儿生活范围逐渐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停丰富以及社会性逐渐发展;一年级设艺术课程,旨在丰富学生的艺术经验,发展感觉美、创建美、鉴赏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情味。
综合实践活动还包含:信息技术教育、劳动、手工制作等使学生经过亲自实践,发展采集与办理信息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沟通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逐渐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增强课程的选择性
学校课程以灵巧性、适应地方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开设校本课程,适应学校办学方向,开设的活动课以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习成为富裕个性的过程。新课程不单为学生共同发展确立基础, 也着重学生个性发展。
四、三级课程设置表
1、教课时间
整年52周,教课时间40周,每期分别20周,假期(寒暑期、节假日)10—11周;灵巧1—2周。各学期20周教课时间安排:各年级每期上课18周,复习考试1周,综合实践活动1周。
2、每周活动总量:每周按5天安排教课,周课时总量为30课时,每课时上课40分钟。
3、国家规定的学科类课程、活动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均在周一至周五的教课时间内按课表进行。
4、班队活动每周安排一课时(周一第六节),主要进行惯例教育、展开中队活动,并联合学校和学生实质进行环境教育、心理教育。
5、在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同时,一定努力探究信息技术与其余学科的整合,即在其余学科教课中宽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 并把信息技术融合在其余学科学习中。
6、一至五年级的体育课,均应贯彻“健康第一”的原则
7、各门课程均应相应联合本学科特点,有机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环境、健康、国防、安全等教育也应浸透在相应课程中进行。
五、管理保障举措
1、组织保障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新课程计划实行领导小组”,即学校校务会,它是学校课程决议机构,主要职责是明确本校的培育目标,从实质出发,依据上司颁发的课程计划制度《学校年度课程实行方案》,以及相当套的各项制度,同时指导各处室工作。
教科室是学校课程管理机构,主要职责是计划、执行、检查、指导、评估全校各门课程的教课工作,并携手各学科教师间的合作,以促使课程协力的形成。
2、经费保障
学校管理,不论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效实行,仍是校本课程的合理开发,都需要必要的设施和经费上的支持。学校有新课程专项资本,用于增强各室的建设、教师培训、课程实行于开发等方面。
3、制度保障
学校成立相应制度。如:校本教研制度、目标管理制度、教师、学生评论方案等。学校按期检查各项制度的执行状况,保障课程计划的真实执行。
XX小学
20XX.X
篇2:学校课程方案
1.课程目标
我们的课程方案旨在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创造力、沟通技巧和实践能力。通过多元化的课程设置,我们希望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并具备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学科设置
学校的课程方案包括核心学科和选修学科。核心学科覆盖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包括语言、数学、科学和社会科学。选修学科则提供了更广阔的学科选择,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深入学习。
3.课程结构
我们的课程方案分为不同的学段,如小学、初中和高中。每个学段都有特定的学科要求和学习目标。课程结构设计灵活,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发展。
4.评估方式
为了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我们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包括考试、作业、项目和口头演示。这样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术能力和综合素质。
5.实践机会
为了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我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实践机会,如实地考察、社会实践和实习项目。这些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将理论运用到实际情境中,并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6.辅助资源
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学校提供了丰富的辅助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和网络设施。学生可以利用这些资源进行研究、实践和探索。
学校课程方案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将不断优化课程,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变化。
篇3:学校课程方案
为落实国家课程方案,落实“三个全面”,即:“全面建设合格学校”、“全贯彻课程方案”、“全面培养合格学生”,提高广大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专业发展,办一流特色学校。强化“三个还给”,即:“把时间还给孩子”、“把健康还给孩子”、“把能力还给孩子”,给学生提供自主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机会,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按照《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的要求,充分挖掘和利用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
1.以国家课程标准为指针,立足于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的要求,以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培养为着力点,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2.为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打好基础: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思想道德品质;学会共同生活,促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塑造完善的人格,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3.注重人文性和科学性相结合,以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科学方法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通过对人文精神的塑造,科学知识的获得,科学方法的实践,科学技术应用能力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创造思维能力、探究与发现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4.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开发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校本课程,以实现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
5.逐步开发、不断改进和完善校本课程体系,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培养一批复合型、研究型教师,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和特色发展。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1.互补性原则: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和拓展。
2.多样性原则:校本课程的科目设置力求丰富多彩,可供学生充分选择。
3.主体性原则: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要重视教师的主动精神。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参与,根据学生的需要不断优化校本课程。
4.开放性原则: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对校本课程的选择具有自主权。教材本身在实施中,教师要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不断反思出现的各种问题,对教材随时予以补充、调整。
5.个性化原则: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打破班级界限,选择不同的课程,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6.可行性原则:在确立校本课程开发目标时,充分考虑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科研水平,根据现有条件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努力使校本课程实用、可行。
三、学校课程开发的内容
从开发的门类有:学习方法类(基础课程相关科目的学习方法与技巧)、活动类(与探究学习、体育活动、课外活动相关的)、艺术类(音、美、小制作)、生活类(与衣食住行等生活相关的)、科学类(某一知识的延伸与扩展如“物理与生活”)、趣味类(某方面带有趣味的知识或生活中有趣味的小常识——经典诵读与名著欣赏对联等)。
四.校本课程的实施
1.组织保障。
(1)学校教学委员会
审议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重大决策,形成《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制定有关的开发与管理条例,检查与监督《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执行情况。
(2)教导处与教科处
明确本校的培养目标,从实际出发,根据上级颁布的课程计划制定《学校年度课程实施方案》,以及配套的各项制度。协调校内各处(室)以及年级组与教研组的各项工作,落实各项课程管理措施。
(4)教研组与年级组
根据学校的整体安排,制定好学年及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教学研究活动计划;对教师进行指导,确保完成学校课程管理的各项要求;及时反映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教师的教学需求;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为课程管理提供依据;加强各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以促进课程全力的形成。
2.师资培训
(1)校本课程理论。内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校本课程研究。培训方式:讲座、研讨。
(2)专业知识培训。学校对担任校本课程的教师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培训。
3.课时安排。按照陕西省教育厅课程实施的相关文件安排。
4.实施程序。
(1)教材资源应从三个渠道挖掘:自编教材、选用优秀教材、拓宽现有教材。
(2)组织与实施。学校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课堂结构,进行教师培训。《校本课程开发纲要》必须阐明以下几方面内容:
a.主讲教师
b.授课时间与对象
c.课程目标:全面、恰当、清晰地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阐述课程涉及的目标与学习水平。
d.课程内容:准确说明课程的授课内容、教学资源,涉及选择什么样的内容与怎样组织这些内容,或安排什么样的活动。
e.课程实施:包括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安排、场地、设备、班级规模等。
(3)课程评价。包括教师课程实施过程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校本课程指南》的评价与改进建议等。
教师课程实施过程评定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发挥评价对教师教学的促进功能。通过听课、查阅资料及向学生调查等形式,确定等级,实施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对实施中差的应停课整改。主要指标为:学生选择该科的人数,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教师听课后的反映,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
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注重过程评价,发挥评价对学生的激励功能,要侧重于态度与能力,减少量化,多进行分析性评价,要在学习活动情景中评价学生。可以采用学生互评、自评、教师评、家长评等形式。主要指标为: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等形式记录在案);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展示、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校本课程指南》的评价与改进,由教科处与教导处利用学校的评教平台,对教师、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整理、统计,完成书面报告,上报学校教学委员会。
5.教学管理
(1)教师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学生考勤记录。
(2)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3)任课教师要认真写好教学反思,及时总结经验
(4)每学期召开一次校本课程研讨会,展示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本课程的实施情况。
篇4:学校课程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领(试行)》为指导,按照教育发展规律,积极挖掘本地人力、物力、文化等教育资源,深入素质教育;确立“健康第一”的发展理念,着重学校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成立吻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努力挖掘具有乡土特点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友善共荣的校本课程体系,文化立校、文化育人,努力践行“让每一位孩子快乐生活、健康成长,不让一个孩子落后”的办学理念,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确立基础
二、设置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优化整合校园素质教育因素,全面提升学生人文涵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确立基础。
(二)主体性原则: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形成推动学生积极、自主、长久的学习内驱力。
(三)自主性原则:根据国家提供的课程科目和课时的比率,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统筹安排课程计划,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
三、课程目标:
(一)培养目标: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会学习、会合作、会健身”能力的,能够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珍爱生命、并具有较强思维力的和发展潜能的合格毕业生。内涵解读:会学习——养成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和善于探究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能运用网络等手段进行自主学习。拓展学习领域,在培养优秀的读写表达能力的基础上,促使学生学有特长。会合作——从小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依存关系;在尊重与维护自己的同时尊重他人;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追求群体共同发展。会健身——依赖广播操、乡土游戏、校园足球以及“体育与健身”课程等资源,每位学生每学期学习不少于 2项的健身技术,每天参与锻炼得的时间不少于 1小时;懂得劳逸结合、健康第一等道理,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发展。
(二)课程目标:以现代课程理论为依据,贯彻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对新课程目标、任务的认识,按照教育客观规律,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科研为手段,实践新课程理念,探索新课程实施的有效途径。
四、实施保障
(一)完善组织机构,明确管理职责:成立有效的组织管理网络,明确职责,保障学校课程管理的顺利进行。组长:
副组长:
组 员:
校长负责有关学校课程的决策问题。中层组织主要负责执行问题。基层组织主要负责详尽实施。
校长室明确各部门在课程执行力上的监管分工。对各部门在课程管理流程进行监管。各部门不定期地向校长室进行课程执行情况汇报,以便校长室能实时认识课程执行过程中的问题不足和亮点经验。
教导处(德育处)主(兼)管三类课程的平时管理。根据学生学习和生活规律安排好学校课程计划,严格控制周活动总量和学科教学课时。按照学校课程计划,编制班级课表,根据师资情况合理安排教师任职任课安排。科学合理地安排学校作息时间。
(二)完善管理制度,规范常规管理
1、以教学质量承诺制为契机,加强教学常规的管理,以聚焦课堂为主线,关注教学五环节,落实各环节的达标标准,争创优质标准。
2、以校本研修为打破口,开展合作共荣团队的创建,经过课题引领,主题研究,同伴相助,落实三类课程的实施和开发。
五、课程评论
以发展性评论为引导,成立、完善以教师、学生为主的发展评论指标体系,实现课程的目标。
(一)学生评论
1、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学习成绩等进行评论,可分为“优秀”、“优秀”、“须努力”、记录,倡导鼓励性评论。
2、拓展型、探究型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察方式,但要作考勤评论记录,最后以不同形式呈现学生学习的情况。
3、学生成果可经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获得者可在学生成长记录册的收获园内做记录。
(二)教师评论
1、教师从教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考勤评论记录。
2、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 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3、教导处(德育处)经过查阅资料、检查接见等形式,每学期对教师进行查核。
4、任课教师设计“过程评论内容”,对学生进行评论,并以“优秀,合格”作为最后的评论结果,登录《学生成长记录手册》 。
5、鼓励教师在执教过程中,注意积累,开展研究,逐步形成具有一定科学性、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总之,学校课程方案是学校工作的起点与基点,更加重要的是实施,我们将积累经验,逐年完善与积淀,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校课程,促使学校的文化建设,促使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学校的科学友善发展。
六、各年级的课程设置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