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文《爱莲说》听课报告合集

时间:2024-05-28 10:49:38
语文课文《爱莲说》听课报告合集

篇1:语文课文《爱莲说》听课报告

听课地点:十三中初二某班

听课时间:10月20日下午第一节

授课老师:xx

《爱莲说》选自新教材八年级上册,本文借花喻人,托物言志。巧妙地把莲花的生活环境,特殊性状和君子的高尚品德联系起来,描绘赞美莲,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xx老师的《爱莲说》的教学根据建构主义“抛锚式教学模式”设置了三个主要环节: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合作,求解过程;发展迁移,效果评价。制作课件,插入了音画动画的古文朗诵,美伦美奂。

这种教学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xx老师着重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第一,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这是新课标、新理念对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xx老师贯穿在课堂中的一条主线就是让学生去阅读去品味。xx老师既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又积极发挥帮学作用。课前准备的关于莲花的图片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体验。

xx老师把阅读作了五个阶段的安排:

第一阶段:猜谜语,回忆有关“莲”的诗句。

第二阶段:欣赏多媒体朗读。

第三阶段:学生齐读全文。

老师采用学生创设情境欣赏这一手段,让学生读出新的感受、新的体验和个性化的理解。在阅读过程中,既要交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解决学生阅读中遇到的困难,更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样教师就不是作者的传声筒了,也不是高高在上的主宰者,而是学生阅读的伙伴,是阅读集体中能力略强的一员。

第四阶段:确定学习目标,学生求解,自主合作学习。这里有“确定目标”“集体讨论”“师生合作”“教师点拨”“练习检测”等几种方式。学习小组通过设计问题,解除疑惑(1、翻译句子。2、表现莲高洁的句子还有哪些?3、找出文中告诉概括莲高洁的句子。)让学生去探究、去评价。

在这一阶段学生提出了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

1、作者为何“独爱莲”?

2、结尾为什么顺序发生了改变,最后说牡丹之爱?

xx老师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做以适当点拨。

第五阶段: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再读课文,学生学习写法,写一句话。

第一,我喜欢的植物是——,因为——。

第二,师生与作者的关系。阅读本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如果读者只是咀嚼作者的口中之食,岂不索然寡味?只要是个性化的阅读,读者总会读出新信息来,许多好作品不是作者写出来的,而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劳动的结果。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应该把迎合当作尊重,也不要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作者,须知:书在谁的手里,谁就是书的主人。因此,xx老师让学生去多读课文,这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劳动。

第三,阅读和生活的关系。文学是生活的反映,阅读是生活的组成部分,阅读和生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所以应当树立为人生而阅读的观念,既要关照别人的生活,更要关注自己的生活;既要为今天的应试去认知和理解,更要为明天的发展去批判和创新。xx老师让学生去写读后感正是连接阅读和生活的关系的一条有效途径。

当然,上好一堂课,教师的激情非常重要。假如能多一些激情,这堂课会更有价值。

篇2:语文课文《爱莲说》听课报告

听初中部老师讲授《爱莲说》一课,颇有感触,记之于下。

第一:关于教学设计的问题。

本课任教老师安排了两个课时,所听为第一课时。学习目标设计的是,体会莲的高洁品质,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掌握衬托手法。这三个目标,分别通过解决"结合文中直接描写莲的句子,分析作者赋予了莲怎样的品质","作者借赞美莲表达了自身怎样的人生追求","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那么作者在文中提及牡丹和菊的用意是什么?"这三个问题来完成。

第二个环节的设计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第二个问题回答的是作者所托之志的问题,而不是托物言志这一手法。另外,从分析莲的高洁品质到分析作者的志缺乏过渡,课文处理的粗糙。忽略了学生思考二者相似性的问题,而解决二者相似性这一问题正是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托物言志"这一手法的唯一途径,整个学习过程应该是这样的,首先从分析莲的特性得出莲具有高洁品质这一结论,然后启发学生莲的高洁品质和人有什么关系,和作者有什么关系,学生只有先明白了莲的特性与人的品质具有相似性,才会明白作者是要通过莲的特性来写人的品质这一托物言志手法的。其次,在处理第三个问题的时候,很明显教师不能够掌控课堂了,或者说对于课堂生成的环节,教师缺乏有效的指导,学生回答第三个问题时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是衬托,有的说是对比,有的说是反衬等等很多。教师疲于解释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却没有讲清楚此处到底是怎么衬托的。而且,跟初中生讲解衬托对比的区别,明显超出了他们的理解范围,是没有必要的,也是无效的。

第二:关于课堂细节的问题。

学案上出示的是"学法指导"这一标题,但是下面的内容却是"托物言志"这一概念,并且对于"托物言志"这一概念的解释还是个病句,缺谓语。标点使用也不恰当,不能用顿号并列状语和定语。在让学生上讲台展示讨论结果的时候,没有在讨论时就指定或者推举代表,而是等到展示时才推举,浪费了一些时间,降低了课堂效率。问题设计没有目的性,比如"请同学们浏览大屏幕",请同学们浏览大屏幕干什么?目的何在?对于学生的评价针对性不强,只是简单的说好,好在哪没有说明。学生展示完后再让别的学生评价,在评价第二个学生的时候,忽略了一个基本性的问题,即这个学生的展示,只有结果没有过程,缺乏思维展示这一点很容易让人觉得这是在照搬教材详解而不是自己思考讨论得出的结论。不能满足于学生说出来"是什么""不是什么"还应该让学生说出来"为什么是什么""为什么不是什么"。

关于课文的总结,准备好一段话,让学生填空,个人认为这样有固化学生思维的嫌疑,不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新课标鼓励多元文化个性解读精神相悖。读的环节太少,按说可以当堂成诵的。两个课时有点多。

篇3:语文课文《爱莲说》听课报告

<pstyle="text-indent:0px;">今日下午,虽然淫雨霏霏,冬风萧瑟,路上不见一个闲庭信步之人。但是君不闻(8、1)教室之内笑语阵阵,喧闹连连,气氛强烈,室内室外形成了鲜亮的对比。请不要以为这是开联欢会,这是语文组教研组长xx老师正在举行公开课呢。

嘘着手进来听课的老师们也遗忘了寒冷,他们已经全身心的融入到课堂之中,和学生融为一体了。

《爱莲说》是周敦颐写的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章,通过对莲的描绘,衬托出君子的一系列高洁品质。文章短小精悍,并且寓意深刻。因其太短,我每每在上本文时,感觉上不出新意来,可是xx老师依据采纳多种形式的读写沟通,并用小组沟通的方式,让学生带着很大的兴趣学习并且把握了本文的学习重点,让传统的文言文授课不再枯燥,并且小组与小组之间展开的竞赛,使得学生的学习热情一浪高过一浪,从而出现了开头的一幕。

为了自己组的荣誉,他们专心学、仔细记。真真正正的上了一节团结活泼、真实有效的课,摒除了为了上好公开课而只搞形式不顾实效的陋习。听完这节课,我就想我怎么才能把小组学习搞好并且调动好气氛呢?

美中缺乏的是,xx老师在黑板上为学生打得分数没做好统计,并准时表扬先进,激励后进。这也是我们需要留意的地方。

相关文档
    下载全文